- 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),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督建沈阳城。明朝的沈阳城,城墙周长9里30步,高2丈5尺,共有四座城门,东为永宁门,南为保安门,西为永昌门,北为安定门(万历年间改为镇边门)。
- 后金天聪年间,皇太极参照历代中国王朝首都应有的建制,改四门为八门,加高加厚城墙,修建了角楼。由于城门的变化,城内主要街路也由原来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,而“井”字街路将城市划分为9块区域。
- 康熙十九年(1680),康熙帝对陪都盛京的城墙重加修缮和扩建,在原有砖城外围,再增加一道平面形状近于圆形的土筑围墙,称为“关墙”,以适应人口增加、城区拓展的需要。城市面貌由此远胜于皇太极时期,使盛京从外观到实际地位,都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关东第一重镇”。

- 沈阳故宫,原名盛京宫阙,后称奉天行宫。有建筑90余所,300余间。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(1625),从康熙十年(1671)到道光九年(1829)间,清朝皇帝11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,并有所扩建。
-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,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,经清朝顺治、康熙、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,福陵和昭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。
- 随着清朝的建立,沈阳城内不仅建设了满族的堂子,也建成了汉族的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观,以及藏传佛教的塔寺、回族的清真寺,城内以满族与先世女真文化为基础,同时吸收融合汉、蒙、藏、朝鲜、回、锡伯文化,形成了独特的盛京文化。
-
编号:37 55
-
编号:38 46
-
编号:39 17
-
编号:40 1
-
编号:41 1
-
编号:42 1
-
编号:43 88
-
编号:44 1
-
编号:45 6
-
编号:46 3
-
编号:47 12
-
编号:48 30
-
编号:49 7
-
编号:50 42
-
编号:51 4
-
编号:52 7
-
编号:53 20
-
编号:54 14
-
编号:55 6
-
编号:56 84
-
编号:57 9
-
编号:58 101
-
编号:59 7
-
编号:60 17
-
编号:61 3
-
编号:62 6
-
编号:63 6
-
编号:64 14
-
编号:65 6
-
编号:66 3
-
编号:67 3
-
编号:68 79
-
编号:69 18
-
编号:70 24
-
编号:71 9
-
编号:72 94
-
编号:73 3
-
编号:74 113
-
编号:75 62
-
编号:76 1
-
编号:77 17
- 后金天聪八年(1634 ),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(满文音为谋克敦)。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,沈阳从都城变成了陪都。作为清朝的“龙兴之地”,沈阳的陪读之尊保持了近300年,与有清一代相始终,其受重视程度仅次于国都北京。
- 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清政府进行“东三省改制”,以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军政事务,奉天府(沈阳)隶属奉天行省。1911年辛亥革命后,各种势力反复较量,张氏父子逐渐掌握了东北政权。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。1923年,奉天市制正式确立。“东北易帜”后,1929年,奉天省改称辽宁省,奉天市改称沈阳市。
- 近代沈阳逐步从半殖民地城市沦为殖民城市,城市发展是在外国殖民势力、清朝中央政府、地方军阀势力三者之间相互较量、妥协与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的,由此也形成了多元化管理主体与板块化的发展特征。
- 光绪末年,沈阳被辟为商埠,浑河、辽河水运四通八达。随着东清南满铁路支线(1903)、京奉(1907)、安奉(1910)等铁路建成,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水运日趋衰落,旧时驿站交通被取代;一些新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向铁路沿线。
-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,沈阳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被殖民势力所打破,被迫进入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转型期,第一次洞开了国际化与近代化的大门。与此同时,历史性的突变,加快了沈阳古都现代化、城市化的历史进程,城市空间重新摆布,市政交通、文教卫体、河流水系等工程快速发展,沈阳达到了东北近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。
-
编号:99 6
-
编号:100 1
-
编号:101 9
-
编号:102 3
-
编号:103 10
-
编号:104 89
-
编号:105 7
-
编号:106 70
-
编号:107 7
-
编号:108 9
-
编号:109 19
-
编号:110 4
-
编号:111 7
-
编号:112 85
-
编号:113 10
-
编号:114 6
-
编号:115 3
-
编号:116 105
-
编号:117 119
-
编号:118 4
-
编号:119 50
-
编号:120 3
-
编号:121 79
-
编号:122 35
-
编号:123 53
-
编号:124 103
-
编号:125 1
-
编号:126 25
-
编号:127 3
-
编号:128 3
-
编号:129 3
-
编号:130 41
-
编号:131 57
-
编号:132 3
-
编号:133 3
-
编号:134 12
-
编号:135 9
-
编号:136 0
-
编号:137 6
-
编号:138 3
-
编号:139 3
-
编号:140 6
-
编号:141 12
-
编号:142 7
-
编号:143 6
-
编号:144 26
- 顺治元年(1644)清朝迁都北京后,以沈阳为陪都,并于顺治十四年(1657年)以“奉天承运”之意,在沈阳古城区设奉天府,由于奉天占据着东北独无二的位置,很快成为东北地区的商业中心。
- “四平街”为清初便建立的商业街,取四季平安之意而定名。此街一直是清代东北地区的商业中心,拥有百年老店百余家,包括和福茶庄、吉顺丝房、萃华金店、亨得利钟表眼镜行、天益堂药房等著名老字号。
- 近代以来,伴随着列强入侵的过程,沈阳成为东北内陆最早自行开埠的城市,商埠地可分成四个区域:西部主要是日本人的住宅区;东部集中了商业、金融、娱乐等功能的国际化商务区;北部是服务中国人的商业、娱乐中心“北市场”;中部是以经商、金融、游乐为主的“南市场”地区。
- 上述地区金融、商业等方面的拓进,带动了城市前进的步伐,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韵律。
-
编号:145 4
-
编号:146 19
-
编号:147 86
-
编号:148 1
-
编号:149 7
-
编号:150 29
-
编号:151 2
-
编号:152 7
-
编号:153 45
-
编号:154 4
-
编号:155 6
-
编号:156 20
-
编号:157 1
-
编号:158 62
-
编号:159 12
-
编号:160 9
-
编号:161 3
-
编号:162 58
-
编号:163 61
-
编号:164 1
-
编号:165 9
-
编号:166 108
-
编号:167 3
-
编号:168 41
-
编号:169 3
-
编号:170 7
-
编号:171 120
-
编号:172 2
-
编号:173 69
-
编号:174 7
-
编号:175 2
-
编号:176 4
-
编号:177 6
-
编号:178 42
-
编号:179 1
-
编号:180 3
-
编号:181 3
-
编号:182 1
-
编号:183 3
-
编号:184 6
-
编号:185 3
-
编号:186 6
-
编号:187 1
-
编号:188 9
-
编号:189 0
-
编号:190 11